最近因為基泰新聞引起我的好奇,都更的實際流程與辦理究竟是如何進行的,公辦都更、自辦都更又有何不同?

關於自辦都更這篇寫得滿清楚可以參考

延伸閱讀:自辦都更大小事:流程、優勢、條件、如何成立都市更新會

盡管都更有助於城市的發展和現代化,但它確實也引發了一些重要的問題,包括公平性和透明度。

關鍵要素一:公平性
首先,都更應該是一個公平、公正的過程,不能忽視居民的人權,應該確保在都更計劃中,無論是租房者還是業主,都能受益,尤其是社區中的弱勢群體,確保群眾的權益得到保護,且提供適當的賠償。

關鍵要素二:透明度
其次,透明度是關鍵,所有參與者都需要得到最完整、詳細的資訊,以便大多數的人都了解都更計劃的影響。例如計劃的實施細節,以及與社區居民進行開放且有意義的對話。透明度有助於建立信任,並確保政府和開發商的行動受到監督。

在搜尋了解都更的過程,也發覺其實一般民眾要自辦都更真的不容易,尤其過程涵蓋許多專業知識,看到臉友PO出的陳情函
自辦都更的召集人,程序上未能提供足夠的資訊、協助,並有忽略其他居民的參與權利的狀況,如上述居民的人權、整體規劃的公平、公正、透明度未被重視,就會流於權力只掌握在某些人的手上,居民沒有自己做點功課,真的無法保護自身的權益ㄟ…

#廖福特 #人權博士 #民進黨 #都更 #中央研究院 #基泰 #人權 #臺北市 #蔣萬安 #都市更新 #政府 #合建 #合作興建意向書 #地主
原文: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permalink.php?story_fbid=pfbid06ia52cFwtqktabYUpE2m8QCdqj1bQkjfRd9HYbm6okZDmQQxHySvtHqKC6jee6k3l&id=100001053941127

第一封陳情書:

從基泰議題看都更的關鍵兩要素,公平和透明 ,並需要更多的人權

從基泰議題看都更的關鍵兩要素,公平和透明 ,並需要更多的人權

第二封陳情書:

從基泰議題看都更的關鍵兩要素,公平和透明 ,並需要更多的人權

從基泰議題看都更的關鍵兩要素,公平和透明 ,並需要更多的人權

從基泰議題看都更的關鍵兩要素,公平和透明 ,並需要更多的人權

我相信都更是一件能讓社會/社區更好的事,但關鍵問題需要被正視並解決,和社區居民進行更深入的對話,以確保都更計劃能夠真正反映多數人的需求和期待。

 

知人生不變真心, 有個夢相信自己。 說心事笑看世界, 寫故事記住白云。 >>>更多美文:自創詩

假期時,去野外閑走,路過一片麥地,快到豐收的時候,麥穗沉重,風中微微晃動,麥地深處有蟲鳴鳥叫,麥地遠處有農人吆喝的聲音,忍不住拿出手機,拍了小視頻,收錄眼見耳聽的這一切,發了朋友圈。 瞬間點贊者眾,評論者紛紛,一條不過十秒鐘的麥子小視頻,震驚了朋友圈。有人立刻發來消息,索要高清原圖,換成了自己的頭像,有人則拿去當了朋友圈封面;有人則詢問麥地在哪里,打算親往拜訪;有人可能是故意開玩笑,問這是麥子還是水稻?這個問題把我氣笑了。 城里人五谷不分,遇到有關莊稼的事大驚小怪,并不為過。說真的,就算我在朋友圈看到別人發這樣的圖片或視頻,也會忍不住點開看看,然后點個贊,留個言,評個論。朋友圈里天天高大上,多是咖啡館里談的內容,立項啊、開機啊、首輪啊、上市啊等等,偶爾有麥子出現,大家難免圍觀看個稀奇。 我留戀麥子、曬麥子的影像,并非是在這移動互聯網時代,賣弄什么農耕時代的浪漫。實則相反,看到麥地最先想到的是烈日下割麥子的痛苦,麥芒穿過褲腿衣袖親吻皮膚的刺痛。 麥子從麥地到麥倉,需要經歷一個復雜的過程。割麥子是先要闖過的第一道關。熟透的麥子需要第一時間割下來,否則有“熟掉頭”的風險——— 沉甸甸的麥穗等不到收割它的農人,徑直掉進了田里,成為野外鳥類的食品了。 割麥子需要穿上長褲,褲子最好是厚一點的,還要戴上套袖,這么做的好處是可以阻止麥芒。但就算全副武裝,割完麥子晚上回家洗澡的時候,全身都還依稀可見被麥芒刺出的紅點。一整天麥子割下來,腰酸背痛。 把麥子運出田地后,下一個去處是打麥場。童年的打麥場,是爺爺趕著牛拉著石碾,緩慢地在場上轉動,一圈又一圈,直到把麥子全部碾出來,那是一個人的勞動,不太用別人怎么幫忙。后來為了提高效率,普遍開始使用脫粒機,約兩米長的脫粒機后面站著三四個人,把麥捆打開,分成一小把一小把地塞進去,麥粒和麥秸便會被機器分開,脫出的麥粒直接進了裝糧食的口袋。 脫粒的時候要分外小心,不小心的話手臂很有可能被卷進機器,丟掉一只手或一只胳膊。我在脫粒的時候不擔心手臂的安全,因為我始終保持著敏捷的本性,不會與機器較勁。最為揪心的是打麥場四處飛揚的灰塵,簡陋的口罩根本阻擋不住骯臟的空氣進入鼻孔,混雜了各種奇怪物質的麥場空氣通過呼吸道進入肺管,要咳嗽好多天才能徹底清理掉。 裝進袋子的麥子,要在麥場被清理干凈之后晾曬,通常需要晾曬三五天的時間。夏天的驕陽在加快麥子的成熟度,把最后一絲水分從麥子的身體里驅趕出來。下午到傍晚的那段時間,是一天當中起風的時候,也是到了揚場的時候,揚場的人用一把大大的木锨,把麥子高高拋向天空,拋出一道優美的弧線,麥子在空中飛揚,碎麥秸等等會隨風飄走,只留下干凈的麥子。 我喜歡這個場景,常呆在麥場邊看揚麥子很長時間,這是整個麥子收獲過程的最后一個環節,它意味著殘酷的勞動徹底結束,是盡可以享受豐收喜悅的時刻。 喜歡麥子裝進糧倉時的那種踏實感。但確實不愛割麥子。我上班能掙工資之后,就再也沒下過麥地。每年麥收季節都是花錢雇收割機。轟鳴的收割機,咆哮著闖進麥地,幾個來回就把幾畝地麥子收光了,比以前能節約很多時間,勞動強度自然也降低到可以忽略不計。這真是太好了。 為了逃避一輩子割麥子,我跑得遠遠的,一跑就是二三十年。可如同哲人所說,幸福的感受總是短暫且易忘,唯有苦痛能在生命里留下深刻的痕跡。如今我用手掌撫摸麥田,已經沒有了如芒在背的不適感,取而代之的是無法形容的愉悅。時間果然有美化過往的功能。 我想,朋友圈里那些為麥地和麥子點贊的朋友,也想當然地聯想到了許多美好的景象。比如他們的隱居夢、農耕夢、田園夢。可是他們(包括我自己)都知道,這僅僅是一個夢而已。甚至連夢都算不上,頂多算個臆想。要是真這么熱愛糧食、莊稼與土地,從北京三環任一方向開出個十幾二十公里,都能找到各種時興的瓜果蔬菜、玉米小麥。可很少有人這么做——— 找一塊農田,默默地什么也不說,什么也不做,只在地頭呆上幾個小時。 無論從文學層面還是從生活層面,“麥子”都是一個重要的意象。中學時候寫詩,最愛的組合就是把“麥子”與“黃金”組合在一起,根本不管它風馬牛不相及。搓幾粒還未成熟的麥粒放在口中,嚼幾口之后口腔便充滿清香,這才是土地和風的結合催生出的糧食清香,這才是生活的滋味。我的朋友們,希望你能抽個空在夏天尋一塊麥田,搓幾粒麥粒嘗嘗,或能喚醒你那百毒不侵的味蕾,體會一下舌尖上的鄉愁風暴。 哪怕拍個圖發個朋友圈轉身就走呢,那也是好的。城市生活太單調無味沒有想象力了,需要點泥土的氣息。 >>>更多美文:情感短文

長路漫, 相望盡莫語。 香閣屏轉西窗影, 陳塌空臥黃粱夢。 滿紙竟狂言。 >>>更多美文:自創詩

FFG15cEFE15VE

 


從基泰議題看都更的關鍵兩要素,公平和透明 ,並需要更多的人權尊重和平等對話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68vrc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